影音&文字

提到「茶葉」,你直覺想到什麼?


1.啊就一群人成天無所事事在宮廟那邊大樹下泡茶講垃圾話,

然後阿嬤/媽媽/姑姑/嬸嬸/嫂嫂/總之家裡的女人...都氣得要死... 就是太閒才會去泡茶吧!

2.不是有人玩茶玩到傾家蕩產......?

3.看不懂!不知道在幹嘛~

4.就..「禮品」吧!家裡一堆別人送的茶...

5.文化?藝術?

6.到底差在哪裡?價格差那麼多...

7.健康?養生?

8....

9....

10....

11....

12....

13....

....

其實每個人對好茶的認定都來自於你『相信』的那個人,也就是帶領你進入那個門的人~

那個人也許是...商界的大老闆,

也許是...你尊敬的父執輩、長官,

也許是...你認識的在種茶/賣茶的朋友,

也許是...某個名人...等等等~

然後你就會把這個人對茶的喜好當成自己的選茶標準了,認定茶就該這樣,開始有了『立場』~


但你不可能永遠只和這位帶你入門的人喝茶,於是在茶齡積累的路上會聽到很多不同的講法、觀點、批評~

然後你的立場可能就開始搖晃...

或不管怎樣堅信大哥永遠是對的


也許你會開始想去尋找答案,參加各種課程、茶會、展覽...見過了各路神仙~

也或許你還是繼續堅持大哥永遠是對的


那究竟什麼是『好茶』?


對從事茶業的業者而言,當然是賣得掉的茶就是好茶啊~


那對你而言呢?


小玲將自己多年來摸爬滾打的體悟化作可視的短視頻與文字... 

並且每句話都是在小玲的茶作中能得實證與檢驗的(因為小玲屬於做到才說到的老派人) 

希望裡面有隻字片語可以幫助您架構自己的茶觀點,在喝茶時找到更多樂趣。

有一次在市集擺攤奉茶,遇到非常年輕的一對,很直白地問我:

「到底要感覺什麼?」

是啊...🤔喝的東西就是喝下去而已,吃的東西就是吃進去而已,要感覺什麼呢?🤨


不知道您也這麼想嗎?


我不禁開了腦洞:未來人類會演化成沒有味覺和嗅覺,卻有著大大地昆蟲般複眼👽.....嗎?(越想越有可能越想越有可能越想越有可能)


人有五感知覺,是多麼珍貴的恩賜,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覺得一切都還好不就這樣而已呢?


我還遇過一位先生,在我的攤位前猶豫要不要拿試飲好一會兒,最後終於喝了... 然後抬頭... 看著我緩慢地說:

「我沒有味覺...」

   (原本以為是故意來砸攤子的)

(然後他張開嘴巴讓我看到他失去了舌頭...)

「但是妳的茶我有感覺」

🥹🥹🥹🥹🥹

多年食不知味的他很感動,但我更感動不管多少人看雖小我沒有家世背景大資本還想做品質是多麼地沒有現實感...但我選擇在做的事確實是對人有益的~


閒聊完了。

小影片中五種層次的茶香,是很多年前網路上流傳蠻廣的文章,也是少數經過多年我自己驗證確實乾貨的內容,視覺化呈現,希望讓大家喝茶時更容易找到切入點去品嘗,也更能了解好茶的價值與價格的關係~

《小玲揭蓋話茶》

一葉茶,離開樹梢,直到化為塵土~


這期間的氣味轉變(源於葉子的水分流失使內質的氧化分解產生)都依循著相同的路徑

- 就像人的生→病→老→死 -


再加上一些變數,如這片葉子落在 乾燥的地面 或 潮濕的泥濘 ,則影響了回歸塵土時間的遲或早,也影響了氣味轉變過程的慢或快

- 就好比是人生的際遇 -

製茶,是透過人為的工法,去擷取並強化葉子這一生中令我們感到愉悅的那段香型與滋味~

- 如同人因受教育鍛鍊而強化天賦成為醫生球員設計師等等等 -


但該交給 時間 做工的,人為還是無法取代

- 就如拿到畢業證書只是開始,經驗都是長時間積累來的 -


綠、黃、白、青、紅、黑 六大茶類,也可以將其想像成不同的烹調手法:煎煮炒炸燉滷紅燒涼拌...


青心烏龍、紅玉、金萱、四季春、紅心歪尾桃、鐵羅漢、半天腰、勐海大葉、福安大白、水仙、...是茶樹品種,任何品種都可以製成綠黃白青紅黑茶,就像大白菜可以炒可以滷可以醋溜可以做獅子頭...只要做出來的成品香氣滋味有人愛~


六 "大" 茶類,要看到那個大,表示各標題下必有子標題還有小標題

- 就像無極生太極生二儀生四象生八卦...蕃茄炒蛋這道菜每個人炒出來的都不會一樣 -


碧螺春、凍頂、鐵觀音...有廣義以此類茶的工法所製之茶,與狹義的該品種採自該產區以該類茶工法所製成的茶。

[待續...]

《小玲揭蓋話茶2》

無需任何添加下,茶就可以表現出

似花般、似果般、似蜜般、似奶水般、似乾梅般、似樹脂木頭般、似中藥材般...的香氣~


這源自於茶樹內所含物質、品種特色、生長風土環境,以及剛好到位能顯現出那個特色香型的製茶工藝,還有時間與存放環境等。


世界上真的有讓你能切切實實感受到以上那些香氣的茶,而且不是單一的一種香型,是複合多種的,是明明白白的馥郁,不是故弄玄虛的 ⸺

但由於這樣的茶葉量少,以及香型隨著存放會有轉化,還有各人品飲方式不同捕捉到的香氣位階不同,

所以能夠創造人類共通記憶的機會不多...就像見過飛碟外星人的人不多是類似的意思......於是,

很多人反而以為上述的那些茶香都來自於"加味"(例如花啊水果啊香料啊等等) 甚或有朝一日喝到了還覺得是錯的...


我記不清是在寫前面哪一篇文的時候...原本想解釋茶與戲劇相同,屬於再生藝術而不是電影般的再現藝術...

為了能讓我的用詞是大多數人接收到都不會產生歧意的,所以咕狗了"再生藝術"一詞做確認...沒想到現在這四個字的意義竟然淺薄成只有回收資源的再利用與再創作的藝術 ~看來是我陷入曼德拉效應了吧哈哈~ 本段扯遠

(這裡絕對不是要創造鄙視鍊去否定加味茶,加味茶的淺顯易懂老少咸宜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都是厲害的存在唷)


👁️ • 👂 • 👃 • 👅 • 👤 • 🧠 • ❤️


品味茶香,首先要有茶香絕非恆常不變的這層明白~


一泡茶能被人感知到的所有香型氣味,如果用一個偶像團體、一個球隊、一個班、一個...

總之就是一群人所組成的單位啦...去看,

一定會有比較醒目的、活躍的角色,瞬間霸佔你的感官,

但也有沉著淡漠卻一個眼神帥翻你的那種,

還有性格溫潤如玉特別暖的...

⟪圖片為示意⟫

欣賞茶香,

就像你進到這個團體,開始結識團體中的每一份子...或更簡單講當作追一部劇一套動漫一場電影...

若一泡茶以逐沖的方式品飲,

您第一口喝到的那個香氣並不會持續到您有感的最後一沖(除非有問題),

也就是說一泡茶最高揚的那個香型走完後並不是就沒戲了(茶變淡),

好比並不是沒有櫻木花道的鏡頭,就表示(全劇終)好嗎!


接下來上場的還有屬於雅致的香型、屬於風土、柵狀組織等的香型...一泡茶的香氣會隨著溶釋出茶葉的成分組合不同而有所變化,雖然同在一個基調上 ⸺

木幕公延也是很有厚度的角色啊~

一個好看的故事需要很多角色串聯,

一版好茶的層次也是由茶葉內不同的呈香與呈味物質的各種組合而來。


當然,這必須優先取決這泡茶屬於一版可以一直回沖一直浸而不會產生不愉悅口感的茶,才能帶您感受到的境界唷~


同一泡茶,其茶香會因著各人的沖泡品飲方式而呈現不同的樣貌~

條件相同下,投葉量、水溫、浸泡時間的不同,是影響喝茶的人對香氣滋味感受差異的變數來由,

執著於40秒起手出湯的永遠看不到浸了44秒的茶湯香氣滋味表現出的美。

[待續]

同款就不同師

同款就不同師

同款就不同師

很重要!

《2018小玲揭蓋話茶》

茶葉,若只以產區(山頭)與六大茶類去分別,

就好比去市場買了菜啊肉啊海產啊水果啊…各種食材,或許食材本身是高級的,卻忽略了料理的部分 —

也就是說:

一籃子菜讓令堂大人或隔壁大嬸或名廚某某師誰來做都沒差的意思 —

這應該是大多數人有過的經驗吧~

一條夜市裡有很多家在賣滷味,但每攤各有口味是不?!

就算是走標準流程的飲食販售,例如便利商店的咖啡…你家那邊的跟公司那邊的同品牌同品項咖啡喝起來也會不太一樣啊!


所以,如果買茶葉只用

啊不都是阿里山啊不都是梨山啊不都是凍頂不都是烏龍茶鐵觀音…的邏輯做判斷,

那就容易成為只認公版鋁袋不問內容,

哪家包裝看起來很貴應該就很好的消費者惹…


不知道您有沒有碰過可以把高級食材煮難吃的?或把明明不過很普通的食材做成出色料理的呢?


茶葉也是一樣的,

工藝,才是決定最後提供給消費者真實體感愉悅的等級在哪裡的關鍵,

也才產生了應有的價值。


人類對於美食的認定偏向,

大多屬於香氣聞起來是自然而馥郁的,

滋味醇和厚實細緻並富於層次變化的~

當然好味道的認定不能摒除“記憶”這個部分,口腔與嗅覺曾經經歷過的記憶往往是我們對於食物飲品喜好進而選擇購買的依據…


茶葉也是屬於食品的一分子~

如果一直接觸到的就是苦澀收斂才有fu、茶不過三泡、刮胃解油膩、提神效果好…

或許也會認定這樣子的茶才是對的製茶工藝表現,那,

尋找追求這樣子的茶也是可以的,

你爽就好。


總的來說,

站在消費端上看,會烙很多專有化學名詞

還不如會“識茶”來得重要,

培養識別茶的能力,

也就是藉由我們身體的感官去判讀一杯茶,

才能從氣派的匾額、華麗的環境、高尚的包裝、有神通的奇人異士、美麗的泡茶姑娘…種種誘導中突圍,選到真正的好茶。


#工藝茶

#識茶

#魏小玲私家工藝茶作

好不好喝,好不好吃,

其實一入口每個人都知道~不管大人還是小孩~

但一種是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人很容易把好喝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就過去了;

另一種是會開始編織能說服自己的邏輯,比如從包裝、從業者符合多少成功人士或品牌看上去的樣子有幾分;是不是自己人...等來 承認 或 否絕 自己真實的味蕾。

《2018小玲揭蓋又話茶》

希望您先按鏈結看過這篇文章之後

再回頭来想想我接下來要說的~

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71211003916-260809〔狂!他靠「假食評」把自家爛後院捧成全倫敦最佳餐廳〕

資訊取得便利的今日,

是否讓我們更容易被各式行銷手法操控與左右?

吸引消費者的行為没有不對,

但消費者能不能把錢花在買了好感覺(好行銷)外也買到了相當質量的東西,

這實在是消費者自己該做的功課啊!也就是消費者真正品味修養在哪裡的呈現。


這篇分享文章有提到使用的是微波冷凍食品的部分,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點…

人對於美味的感受判斷,除了來自記憶的比對,還會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的味覺記憶庫中,

多是大眾口味的食感資料,缺乏自然的食材、或精心烹調呈現的味覺層次...確實很容易將環境的氣氛、知名者的評論,一併加分在只是不難吃口感單一的食物上,進而認定這就是美食~

(記得「穿越時空愛上你」這部老電影中的男主角與女主角和她的弟弟對美食的認知差異嗎?)

當然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心裡因素:

沒有人想承認自己是花了錢的笨蛋~

延續小玲上一篇貼文提到的… 識茶,跟識貨一樣的意思

是一件決定了您只是付庸風雅的買家還是玩家的關鍵。


識茶不是會喝出這是那個山頭的茶如此,

也不只是會講得出幾個品種名稱而已,

因為很多做得好的茶在前二到三沖讓人所體會到的都是工藝香,山頭與品種的特性反而是慢慢在之後才明顯呈現的~再舉個簡單粗暴的例子,厲害的蔬食料理可以讓您吃不出是素食。


識別茶,一般的買家跟玩家相去只差一點點~

玩家重視雅緻、入水且持久的香

(茶的香型滋味是為了溝通而尋找生活中近似的香味来形容,當然不是真的在吃花、吃水果或喝牛奶好嚒!除非喝的是加味茶或調飲茶)

玩家在意茶湯厚實卻柔軟細膩

玩家留意整個舌面的感受

玩家是注意茶湯落喉後口腔舌面的沈積所產生的生津變化層次及持久度

玩家能從香型滋味辨別慣行農法與自然農法

玩家……(以下省略一點又一點)


那…所以咧?

玩家不就好棒棒?!

其實呀~

玩家也有很多是從一般買家花了很多學費晉級滴~

當然在晉級過程中,如果有人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提點,留意細節,加上驗證,不斷地去累積自己的感官資料庫,是可以少走些冤枉路的。


電影食神,星爺最後說出了天機: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太將就便利就鈍化了。

#感官資料庫

#識茶

#魏小玲私家工藝茶作

別人怎樣做不關我的事~小玲絕對只拿做的夠好的茶來焙;

市面上有茶是幾分火幾分火的說法~

抱歉小玲不懂其分界標準到底再哪😕

是依溫度?還是依受溫時間?同樣一版茶葉,這個茶區的人說你這已經有七八分囉...到另一個茶區卻說這才三分...

所以只能將其歸於一家之說。

茶要做好,絕對是環環相扣的 — 從茶葉離開樹稍的那一瞬起 —

會喝茶,才會做茶 — 每一個工序步驟,都是知其所以然而為之


但整體工序中能用視覺化呈現、有動態動作畫面的,往往對成品的好壞都不具決定性的意義,只是餵養眼球這樣而已。


是看了場熱鬧,還是看見了門道...

就像那麼多人都在念誦心經,就有那麼多不同的知解~

所以之前小玲有po文:

你對茶了解到哪裡,你所 做/選購 的茶就是那個樣子的呈現~


茶,泡來喝!

比用一張名片版面不夠列的頭銜學經歷還準


👁️ • 👂 • 👃 • 👅 • 👤 • 🧠 • ❤️


茶葉精焙,只用看的,真不容易看出什麼名堂...


我想了個粗淺的比喻:

一個美女原本一頭厚重的頭髮,經過造型師為其打薄修剪挑染後,整個人五官輪廓就更立體,更精神了

整個製茶流程在做的就是「去蕪存菁」(這裡指的可不是草菁氣蛤,那是不要的東西)一直到茶葉分裝封口。

⟪以前比較清高...後來有被自己啪啪打臉的賣冷泡茶唷⟫

冷泡茶流程 :

冷泡茶究竟要泡多久才能喝?

A : 當乾茶遇到水時,其可溶性物質就開始釋出了,由於泡茶水溫與環境溫度會影響物質釋出的速度快慢,個人口感喜好濃淡也不同,建議可以自行訂一個時間範疇,如: 每40分鐘、每一小時、每二小時、一夜、一整天...去喝一口感覺看看,找到自己最喜歡那個點唷~